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近日在其官微及官网发布消息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近日顺利通过技术验收。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拟于今年6月底正式上线交易,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释放的多种信号显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多地、多行业企业提前迎接风口卡位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将对社会、行业、企业的投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多领域有望受益。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落实这一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要求,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环保研究所负责人赵卫东认为,从用能情况看,高碳排放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火电、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在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而在减排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也可能迎来一定的行业整合机遇;同时,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型产业将受益。
企业也在提前迎风口卡位。例如,6月7日,华为斥资30亿元成立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光伏、电力、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掘金“比特管理瓦特”。
事实上,多地都已提前布局。上海提出要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广东明确“十四五”将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北京则表示将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建筑领域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据测算,我国每年建筑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分别占全球总消耗量的45%、42%和35%。可见,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为关键的一环。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减碳的必由之路。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标准水平,向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的高品质建筑。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制度,以绿色建筑标识进一步引领绿色建筑发展。还应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调发展,让绿色金融在支持以绿色建筑为核心的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应推动绿色建筑数量逐步增多。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5%,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2万余个。有关部门确定,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
除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筑领域实现减碳应该进一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建造方式,通过支持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和建筑垃圾减量化等举措,降低建筑业资源消耗、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未来,建筑业需要利用技术创新促进行业不断转型,如绿色建筑与互联网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真正把“绿色”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来源:综合自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
微信编辑: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