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2016年4月,上海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注重顶层设计,从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等方面系统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核心,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二、工作举措
(一)建立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市、区(管委会)两级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在市级层面,市住建委牵头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宣传培训等;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在区级层面,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二)健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宏观(市层面)、中观(区、管委会)、微观(区块)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及雨水排水规划指标通过不同层级规划逐级落实。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城镇雨水排水和防洪除涝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市道路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完善海绵城市标准体系,先后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海绵城市设施施工验收与运行维护标准》等。
(三)强化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2018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沪府办〔2018〕42号),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管理体制等,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在规划、立项、土地、设计、建设验收移交、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本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管理依据。为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管理,在土地出让环节,将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此外,在立法工作方面,市人大出台《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构建“1+6+5+16”海绵城市建设格局
推进1个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区,临港新片区在总结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在386平方公里全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6个市重点功能建设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口北外滩地区、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宝山南大和吴淞创新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5大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大新城建设中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16区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区一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各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临港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
(五)推进“六水”建设
一是保障水安全。构建集源头减量、过程调蓄、末端蓄排为一体的降雨径流控制与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二是改善水环境。通过各类净化、下渗类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降低雨水入河量以及初期雨水冲刷所产生的污染负荷量。通过河道生态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实现对污染负荷的生态处理与消纳。三是保护水生态。重建、修复或优化全市河湖水生态系统,提高系统韧性。保护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尽可能恢复自然生态本底。四是保护水资源。改造供水管网、降低漏损率,鼓励通过建设蓄水、净化类海绵城市设施,促进雨水调蓄与回用,有效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五是提升水科技。推进海绵产业化发展,开展海绵绿色行动计划,促进海绵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六是复兴水文化。继承和发扬江南水乡文化,开展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六)构建全社会共建体系
加强政府引导、广泛宣传,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临港海绵城市展示馆,制作海绵宣传片,编制海绵案例图集,依托各种媒介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进社会各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三、经验总结
(一)不忘初心,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持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多维度融合。主要体现在:海绵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融合,海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相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相融合。坚持以水定城,尊重自然。坚持从流域治理出发,在海绵城市规划源头保证区域发展格局再造,加强海绵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海绵城市的空间网络。坚持城水合一,保护自然。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空间格局与区域自然生态网络相协调,注重海绵设施建设与生态空间再造统一,注重雨洪滞蓄功能与景观文化娱乐功能、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协同提升。在系统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过程中,释放出更多优美的生态空间,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二)落实理念,精细管控保品质
聚焦重点,将海绵理念落实到空间布局上、落实到建设项目上、落实到管控手段上。聚焦空间布局“产城融合”。依托海绵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以城兴产。依托海绵建设理念,引导城市“底线发展”,锚固城市生态基底,为未来优质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创造条件。聚焦海绵建设项目“三同时”。海绵设施建设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满足海绵设施建设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纳入项目建设概算。聚焦智能化管控。遵循“事前强管控,事中抓监督,事后重评价”,具体落实到审批、工程规划许可、施工、验收及运维等环节,提升海绵城市管控的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久久为功,共建共享有活力
结合当前实际,采取“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久久为功。强化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未来,要从区域统筹、规划管理、设计管理、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资金管理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成效,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保障有序推进。激励市场参与。通过弹性管理,政策与资金优惠,激励市场在资金、建设、运营、设备材料等方面,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引入社会力量,提升建设品质。长效运维机制。从海绵设施移交、运行维护主体、成效监测评估、人员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制定规范,明确要求,组织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运维管理队伍,保障运维规范可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需广泛引入公众参与,创建环境教育基地等措施,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